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城,这里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有老街老巷的特色风貌,有勇敢担当、爽直求是的湖湘精神,想要穿梭到一个世纪以前感受古城长沙的民风,民俗与民情。然而,望着一座座建筑,走过一条条街巷心中又顿时有些失落与悲凉。如果当真能够回到一百年前的今天,一九一六年的我又能拯救这画一般的古城,阻止二十年后的那场“噩梦”——“文夕大火”吗?
事实上我并没一开始就爱上这座城市,甚至也没有在刚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就充满欣喜,但这座城带给我的生活、带给我的认识让我转变了。于是,在这个寒假里我决定再游一次这座美丽令人想要拥抱的城市。
最初,她只是祖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与其他城市并无什么不同,最繁华的黄兴路也显得并不那么宽敞,更多的是拥挤。传说曾经登上天心阁就可小观整个长沙,“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灯火总关心”说的就是此,而如今登上天心阁却再也望不到边际。然而,在了解到曾经有一场大火曾将这里焚毁的时候,我的内心隐隐有些作痛,同时又更加好奇长沙最初的模样,于是我决定去追寻,去更深的走进她。在数次登上岳麓山,又沿着不同的道路折返下山;在三次从太平街的一头走向另一头;在走进梵音缭绕的开福寺……我的观点一点一点的改变了,我觉得这样的长沙是安静的是远离纷扰的也是温柔的。翻看书籍查阅资料,历史上对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号的那个夜晚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描述,但那无情的大火酿成的悲剧使长沙成为二战期间被毁坏的最严重的四个城市之一却是不可掩盖的事实,是长沙居民们不愿回忆的过往。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放火队的士兵张皇失措,举火焚毁长沙城,三天三夜的大火使得千年古城长沙毁于一旦。原来繁华的黄兴路,坡子街,八角亭,药王街,西长街,大西门正街以及沿江一带仅剩断壁残垣,那历经沧桑,百年构造的繁华都市也顿时间元气大伤,不复旧观。而这样一场劫难正是由于国民政府为抵抗日军踏上长沙城采取的“焦土政策”,由于得不到准确的放火信息,又由于当天医院偶然起火的“假信号”酿成了如此的悲剧。“半夜长沙火,熏天炙月宫。瓦灰飞此县,烈焰卷长空。焦土民何罪?弃城敌未逢。伤心三楚地,回首一虚风”“红焰天边吐,道是长沙一炬。倭奴未至已成墟,千门万户,怨鬼知无数。咸阳赤壁空怀谷,一样怜焦土。他日重归故乡里,东邻西舍无寻处”这些诗中都既表达着对于古城毁于一旦,百姓丧失性命,游子丧失亲人无家可归的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焦土政策”的抗诉。有人曾经说这是国民政府无奈而采取的“焦土抗战,焦壁清野”政策,反映了中华人民破釜沉舟,死里求生的决心。但这样于敌无损的“文夕大火”实在是无能而又令人发指的
幸运的是时代在改变,有诗云“长沙好,楚汉数名城。昔日繁华成一炬,今朝广厦又连云,风物几番新。”如今的长沙景,如诗亦如画。你可揽岳麓之神韵,怀湘水之灵秀;惊月亮岛之不群,羡天心阁之浑厚;临橘子洲头而长吟,观贾谊故居乃怀旧……我想,我愿意接受这座城了,不讨厌它的夏日似火的炎热,享受湘菜侵占你整个味蕾的辣,因为这都是长沙人身上能“不怕死,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的体现。也正是这样的一群长沙人让“再从焦土建湖南”成为了现实,有了如今气象万千,日新月异的新长沙。刘修如先生的文章里曾把“湖湘精神”比作“骡子”,过去不明白这样的比喻,而现在也渐渐清晰了。回顾湖湘文化这种经世济民的传统表现时,1920年1月3日《新青年》载文:《欢迎湖南人的精神》。首先,文章昂扬地回答道:“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无论杨度为人如何,却不能以人废言。湖南人的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说明。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坚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病率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左宗棠独特的战略与非凡的气魄才使得新疆仍处中国版图;是汤飞凡先生在医学领域的坚持于钻研才使得被称为“世界性之谜”的衣原体得以发现,是袁隆平老先生于实验田建数年的辗转与坚持使得高产优质的水稻遍布于农田。而我也正要走入长沙,走进这“吃得了苦,实干向前”的湖湘精神。
想起第一次登上岳麓山已是晚饭后,从湖南大学毛主席的雕像前的那个陡坡走进岳麓,盛夏时节里两旁的树郁郁葱葱令人心情大好,但由于天色已晚,虽散步休息的行人很多,还是选择了坐观光车上山又匆匆而返。第一次见岳麓我觉得它是雄壮的也是神秘的,于是为了真正走近岳麓,靠近岳麓我又在多个清晨与多个凉爽的午后来到了岳麓山。说到岳麓,岳麓书院门口挂有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犹是令我印象深刻,有记载乾道三年,朱熹与张栻曾在此会讲。而岳麓书院内亦是保留着许多碑刻书画珍品,其中“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给寓居半学斋的青年毛泽东有着极大的影响。此外,岳麓山有宋真宗,理宗,清宗康熙,乾隆的题赠;晋代陶侃,唐代裴休,宋代朱熹的寓所;李白,杜甫,辛弃疾等的诗篇,更有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可以说,岳麓山孕育的不仅是奇景文人,还体现着湖湘的精神与文化的延续。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黄克强先生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来到先生的墓前,不禁想起章太炎“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极高评价。作为岳麓山下的一名学子,我内心中充满的是自豪与自信。对此我心中也暗暗许下了定要在大学五年中不负好时光,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同这里的一草一木共同成长。
记得去过太平街几次,但以往都是奔着那里的小吃去的,并未真正感受它,认识它。虽听说太平街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但记得第一次踏上这条街的时候带给我的却似乎比想象中新了一些,一砖一瓦似乎没有沉淀着太多的沧桑。于是我的心中也带着些许的疑惑。然而,在了解到一九三八年的那场“文夕大火”时,我渐渐明白了,同时更多的是悲痛与惋惜。因此我选择了要重新走进这个坚强而又可爱的城市。
走进开福寺,有廊,有流水,有亭,有花草,令人心旷神怡。走进近树下的一群白鸽,它们并没有仓环逃窜而是依旧啄食,丝毫不被打搅。而传入耳畔的梵音更是让我驻足,似乎心也跟着平静了下来,感受着这里的与世无争。过了桥,映入眼帘的是殿堂群,正中是佛殿主建筑群,前是弥勒殿,大雄宝殿居中,后为毗卢殿。东西两列厢房,东有客堂、斋堂、摩尼所、藏经楼;西列讲堂、禅堂、念佛堂。大殿各有特色,但最引人入胜的是殿堂之间遍布古木季花的庭院,这些各自精彩的院落很好的衬托出寺庙的高雅古朴。主建筑群外还新建了不少附属新建筑,右边有财神殿和建在花园空地上的玲珑塔,左边有一念殿和整个寺庙中最大的建筑慈悲堂。慈悲堂边沿墙修着一条长长的画廊,几乎连通了寺院东面一线,廊壁尽是当地人和香客的题词佛语。最后就是欣赏开福寺中最美风景的碧浪湖与紫微山了。由于岁月变迁,现在的紫微山只剩下由若干山石堆砌的假山,而经过重淘的碧浪湖则不同,不仅湖水清澈,更在湖面上增添了曲桥水榭,加上岸边植柳的绿化带和黄墙青瓦下的小径,更显古寺的风雅古风,吸引很多游人在此流连。听说开福寺入口前的四座石雕并未经大火焚毁而保留下来,离开开福寺在石雕之前凝望许久,我似乎看见了它曾经与世抗争的沧桑。
回想起十月份曾到新民学会旧址参观,走进其中我的第一感觉是清凉,与院外虽只有一墙之隔却像是另处在一个时间与地点。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于1918年4月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在荣湾镇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新民学会,当时有会员20余人,毛泽东当选为干事,到1920年发展到70多人,学会是当时湖南革命斗争的核心组织,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原会址于1938年毁于火,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往里走有正房、厢房、杂屋等。房屋结构为竹木结构,木排架,、竹织壁、小青瓦屋面;房外有竹篱院墙,前有槽门、水井南边有菜地。故居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南方普通农舍的特点。整个旧址按原貌布置陈列,有蔡和森等的住房和成立会会议房间,纪念馆外有辅助陈列室,全面介绍了新民学会存在三年的光辉史迹。

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纪念馆内正在播放《恰同学少年》毛泽东一行人在岳麓书院里看见“实事求是”几个大字的对话,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登上岳麓山来到岳麓书院的场景。实事求是即是教给我们做人做事要认真对待问题,尊重客观规律,精益求精。而毛泽东也正是“求真求实”“不怕死,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精神的最好体现。1945年4月24日,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讲真话”。他说:“就是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猪鼻子里插葱——装象’,吹就是吹牛皮。”毛泽东认为,讲真话“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党的作风就可以更切实了。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
而延安时期艰苦朴素的生活更是毛主席以身作则,吃苦实干的最好体现。
木板床,一张桌,一把旧椅,墙上的方洞用来放书,纸张紧张,铅笔写字一遍改用蘸水笔最后用毛笔。老红军顾昌华回忆说“主席的穿戴十分简朴,鞋袜是粗布做的,补了又补。大家心想条件虽然困难,但延安有我们自己办的银行和商店,也有被服厂,东西再缺也应该有主席的,只要写个条子就行了。当时有许多同志都提过建议,而主席都一一拒绝了。一次甘肃省送给主席一双靴子,主席把靴子送给了警卫战士。大生产运动时,我们警卫战士抽时间捻毛线给主席织了一件毛衣,他没有穿,又送给了别的同志。”越加的走进毛泽东,才越发感到这不一样的伟大。
走在新民学会旧址的一间间屋子里,看着屋内的陈设,参观着纪念馆里对于新民学会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一行人曾经在此探讨救国救民真理的场景,我想新民学会旧址留下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种精神。
再次欣赏长沙的美,虽然许多建筑被翻新或重建,但一群群长沙人却一直保持着“不服输,肯吃苦”的精神,这也是这座城的魅力所在,她依旧是千年的“古城”。曾经有人说“历史不等于有多少文物,甚至不等于档案馆的文献,历史是在时空中真实发生过的一切。”长沙城或许就是这样吧,它卸下了历史古城的“包袱”在有着自己的底蕴同时也在充满活力走向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