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除夕,我们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团聚,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正月初一,我们家一改往常外出走亲戚的常态,选择呆在爷爷奶奶家,与他们唠唠家常,多陪陪他们。我的老家在湖南省长沙宁乡市巷子口镇金枫园村,有房有田有鱼塘。早在年前,我看《乡土中国》的时候,面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乡土社会这一段历史时有些疑惑,问了问爸爸,有些事情他也答不上来。
“这些内容,我想大概爷爷、太爷爷他们能回答你。”
那晚,爸爸跟我讲了许多他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我的曾祖父刘昌林老先生今年已经一百零二岁了,是我们家当之无愧的“活的历史书”。作为一名世纪老人,亲眼目睹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他的前半生,几乎是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那时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苦难的中国。也正因为如此,从一个老百姓,一个农民的角度出发,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想想都是很有意思,值得探究记录的;再者了解一下自家的家史也是很有意义的,或许还能够给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吧。
但事实上我和曾祖父接触得并不多,曾祖父年事已高,正常分贝的讲话他都已是听不清的,非得在他耳根前大声地讲。再说一代人就有一代人的代沟,更何况其间还隔了两代人。我每次去爷爷家就是问候一句“太太好!”(当地对太爷爷的简称)通常情况下太爷爷也会问上两句,
“散学啦?”“嗯。”
“在学校要发奋读书!”“嗯,好。”
所以我多么希望能不通过与曾祖父的对话而轻松得知一段历史。
“要是太爷爷有日记本就好了。”
我爸笑了,“还日记本呢!看来你真应该好好去了解一下我爷爷从前的生活。”
大年初一这天上午,曾祖父的精神很好,我们一家人忙着张罗着我小小的采访。曾祖父听到今天安排给他的“任务”后,不住地笑,连连摆手,“我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听得我很是紧张,怕是就此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曾祖父的故事要从民国五年的时候讲起,也就是1916年。当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其政府下令对外仍称民国,对内则书“洪宪”。我的祖祖辈辈可以说是穷下来的,老实本分,世代务农。但在中国南北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的这一时期也不免遭到波及。曾祖父的爸爸还没十岁就死了爹娘,也不知道高祖父是怎么样把曾祖父给抚养大的。曾祖父还有一个铁匠弟弟,听爷爷说,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曾祖父家从小家境贫寒,邻居家里面要是有什么红薯等粮食的偷了的话,毫无疑问的就会怀疑是他们俩干的。
尽管曾祖父家家境贫寒,高祖父高祖母以贫农的见识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送两个孩子到村里的学校发蒙。曾祖父说他读过五册子书,直至高祖母眼疾,无钱治疗致瞎。此后曾祖父一直在家帮忙做家务,种地,做各种各样需要他帮忙的事情。我的曾祖母是曾祖父家的童养媳,在现在看来,他俩的结婚属于近亲结婚,是违法的。16岁那年,高祖父逝世。全家四口人还需要被养活。曾祖父的伯伯曾对高祖母说,“你们家的主心骨倒了,将来你们只能以讨饭为生了。”
但是高祖母勤劳要强,她对曾祖父说,你要发奋做事,不要中了你伯伯的话。那时的他们,不谈梦想只为生计。曾祖父吃苦肯做,十七八岁的年纪,担负着家庭的重任,做家务、挖土、种地、担秆、担水、砍柴... ...自20岁起,他开始出去做长工,种地、喂牛、担水、担柴... ...40花边一年,他前后断断续续做了6年。
好不容易生活能过好一点了,当时国民党抓壮丁又让曾祖父家抓襟见肘。由于家里有人需要照顾的缘故,曾祖父根本就脱不开身,只好借债“买壮丁”,20担谷“买”一个人,曾祖父“买”了两个人的。刚进入正轨的家又变得一穷二白了。
穷就穷点吧,只要家人还在。就这样曾祖父又开始努力做事。
曾祖父还是在家种地,一有空闲时间就去送米,担青板铁。那几年安化粮食无收,很多人经常逃难,曾祖父在地主家粜谷,用肩挑着送去安化卖。那时候农民出行都是靠脚走,一来一回就是四天,有时一担能赚几斗米,有时可能只能赚到几升米。爷爷讲,记得除夕的时候太爷爷还裹着草鞋忙着赶早起来去送米。
青板铁是在高明铺担了送去黄材,担100斤有吊把钱,也是两天的路程。曾祖父说,从家里出发走一夜的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要到达高明铺,不然的话,活儿都被抢走了,你也就白走一趟了。
曾祖父的事情都是我们作为晚辈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毕竟是隔了两代人,我从不曾想曾祖父这样一副骨瘦如柴的身子,居然蕴藏着这样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力量。
我想曾祖父现在回想起这一段岁月,最让他骄傲自豪的事情应该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了这个家,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不至于穷困潦倒沦落到去讨米的境地,去变卖家产,要被活活饿死。
要了解一个人的故事,首先要从客观的历史来了解它,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可能性供选择,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具体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就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一生要走的路。
曾祖父是个粗人,一生勤勤恳恳,会做当地所有的农活,直至晚年依然热爱劳动,精力充沛。直到现在,还有认识他的人会想起并夸赞他做的农活在当地是最漂亮的。
作为底层社会的贫农,曾祖父注定只能为生计所累;但是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大局方向上跟着政策走,为穷人撑腰,为穷人发声,在当地很有声望。
1947年土地改革,他不负众望当选互助组副村长,公平公正,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在劳力、耕畜、农具缺乏的条件下,带动了村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是因为没上几年学,读书少,所以表达能力略有欠缺。1958年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后,他当起了生产队队长,带领村民开荒种地。当时响应国家通知,为了防范美、日等国在空中丢核武器、炸弹等,太爷爷组织村民深挖防空洞、隧道。同年,宁乡县全境募工修建黄材水库,曾祖父他们听到消息后就赶去了黄材,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积极响应政策,喊着号子与人团结协作,保证了这座全国三大土坝之一的工程的完成。其间凝聚的劳动人民的心血,是我辈不曾体会且描绘不来的。
奶奶嫁过来近50年,关于太爷爷,她讲他是一典型的传统农民,勤劳踏实肯干,乐于助人,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累。与太爷爷接触过的人都讲他,老实本分,很关照别人,尤其是关照穷困人;他带劳动、做事厉害,大家都听他的,和谁他都相处得来,别人做不到但他能做的事,他会不留余力地去帮忙... ...
我的曾祖父出生在1916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结束不久,这是一个中国悲惨局面的段落,他的一生所看到的都是中国人贫穷的一面,但是当时当境,他们那一代都是不甘于贫困落后,想要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力气改变当前现状的一代。奋斗与拼搏没有亏待他们,中国共产党更是将人民期盼的幸福生活提前推进了。现在曾祖父作为一个百岁老人,日子越过越好,有了自己的“工资”,当年的勤劳与坚持也成了自己青年时期一笔宝贵的财富。
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曾体会走一天一夜是什么感受,不曾体会背100斤的青板铁在身上是什么感受,不曾体会做一天农活是什么感受,但所幸我们这几代人在辈辈口述中还隐隐约约记得前辈们曾经艰苦奋斗的岁月,还记得勤俭持家、踏实肯干、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的家训传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
今天我们通过谈我们家的家史时,让大家了解了中国的一段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不是政治的变化,而是社会的变化。看看那个阶段出来的人,包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遭遇等等对我们这个时代也会有所启发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作为传递接力棒的我们,依然要传承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施展聪明才智,奉献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