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每当我听到这首激昂豪迈的长征史诗时,我的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珍藏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留下了他们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旁记录着他们胜利后的笑容;三军会师,会宁载歌载舞恭贺他们创造人间神话。
八十年前,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八十年后,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更应珍惜前辈们的辛勤成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曾记否,小学时读过《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这些文章,使我至今难以忘却革命先辈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令我十分钦佩和崇敬。我爸告诉我:在红军长征中,1930年至1934年的4年间,先后有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途经通道,在通道留下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特别是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县恭城书院召开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力主放弃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主张,得到周恩来、洛甫、王稼祥、朱德等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第二天红军转兵西进贵州,实现了伟大的通道转兵。避免了所剩3万多中央红军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命运,于万分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我爸还说:通道转兵,对于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通道转兵不仅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还为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同时,“实际上开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此次转兵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开端。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流源村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1934年冬天的一天黄昏,寒风夹着雨雪刮个不停,杨昌彬和父亲正在家里准备晚饭。突然,一位穿着破烂,拄着拐杖的年轻人艰难地推开门走进杨昌彬的家中,有气无力地对杨昌彬父亲说: “老乡,给点东西吃吧。”话未说完就昏倒在了地上。杨昌彬一看,来人约20来岁,身体虚弱,从帽子上的五角星依稀能辨认出他的红军身份。经过了解,原来,这是湘江战役中受伤的红军战士,叫邱显达,江西瑞金人,右脚小腿肚子处被子弹打穿血肉模糊,连日来因追赶部队来不及治疗,现已灌脓生蛆。善良的杨昌彬父子俩知道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于是悄悄地收留了重伤的邱显达。为防止国民党发现,父子俩每天偷偷上山挖接骨草、三七、土牛草、乌芪等草药给邱显达治伤,忍着恶臭每天为他挤脓水、洗伤口。有一次,父子俩上山采药时,不小心同时滚下山坡。杨昌彬大腿被石头刮掉了一块皮,满腿是血,父亲左手骨折。第二天,父子俩强忍着剧痛,迈着艰难的步子坚持上山采药。在养伤的日子里,邱显达给杨昌彬讲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讲共产党带领穷人闹革命的故事。从此,他就记住了红军,记住了共产党,将吃苦耐劳,永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深深烙在心里。
两个多月后,邱显达基本痊愈。他对杨昌彬及其父母说:“老乡,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我要去追赶部队了,我没有什么钱给你们,我是个篾匠,我给你们织担皮箩做个纪念吧。”于是砍来竹子,开始织皮箩。一个多星期后,邱显达用巧手织成了一担皮箩和一床竹席。红军邱显达要走了,在村口的大树下给杨昌彬父子俩磕了三个响头,哽咽着说:“老乡,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看你们。”说完,就依依不舍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也许他牺牲在长征的路上,但杨昌彬坚信阿哥依然活着。80多年过去了,杨昌彬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一位白发老人。他常常在村口眺望,喃喃自语:阿哥,你在哪里?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怎么还不回来呀……多年来杨昌彬老人一直珍藏这一担皮箩,每看到皮箩,他就想起历历往事,想起邱显达和红军,就默默的流泪。杨昌彬老人说,把皮箩留住,就是想留住红军精神,留住侗乡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对革命的拥护。
如今96岁高龄的杨昌彬老人还经常的坐在村口眺望,渴望能够看到他的红军阿哥邱显达,盼望着有朝一日他能回来。
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曲折而漫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红军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创造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呢?轻歌曼舞的欢乐,鸟语花香的芳馨,灯红酒绿的痴迷,艰苦的环境似乎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八十年前的长征精神,已经作为—个符号,走进了历史,铭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而岁月沉淀的长征精神却像古酒般在我们心中酿出了味道,酿出了感情,成为我们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肴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切都是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当今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用满腔热血来浇灌中华名族富强崛起的新日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