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2 131
青马风采
首页 > 青马风采 > 2017-2018社会实践
寻找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华、讲述红色故事 ——大凉山的红色记忆
湖南科技学院 李鑫 邱炯 符少中 薛淑娟    点击数:4158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全州辖1市16县。在这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美丽地方依然承载着红色革命的记忆。

1

2016年10月24日,电视剧《彝海结盟》在央视热播,还原了1935年,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人果基支系首领小叶丹,于1935年5月22日在彝海边结为兄弟,当地彝族群众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直达安顺场的历史。

彝海结盟遗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拖乌区(原拖乌乡),距县城28公里。1935年农历四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冕宁彝族地区时,先头部队被彝族群众围住,经过宣传党的政策,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并同彝族沽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杀鸡饮血,结为盟友,帮助他们组织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还赠送他们一些枪支和一面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加强了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保证了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色记忆的传承

2

2018年2月27日星期二,借着明媚的阳光。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凉山州冕宁县彝海景区。沙马依姑正在为我们讲述着当年的那一段历史。

沙马依姑今年55岁了,他是彝海结盟纪念馆的第一任管理员,至今已在彝海工作了32年了。在纪念馆内,有沙马依姑的爷爷沙马尔各的名字和头像。沙马依姑说,爷爷是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见证者。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向冕宁拖乌行进,在喇嘛房受到当地彝族武装阻拦,但红军战土没有还击枪弹,红军的向导不断用彝语向山上喊话、宣传。 家住羊坪子的果基小叶丹通晓汉语,能言善辩。”沙马依姑说,按照过去的经验,哪里会有只挨打、不还手的军队?在听了红军的宣传后,觉得很奇怪,于是,沙马尔各自告奋勇前去打探沙马尔各是名毕摩(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为小叶丹办事,精通汉语。他下山见到红军后,发现红军平等待人,和当时的地方军队完全不一样。红军干部告诉沙马尔各,红军的刘司令请家支的头人前来谈判。 沙马尔各回去,将这些情况告之小叶丹后,小叶丹同意。于是,刘伯承与小叶丹,就在彝海边相遇了。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外,有三块石头。沙马依姑说,83年前,刘伯承、小叶丹、沙马尔各,三人就分别坐在这三块石头之上谈话。刘伯承向小叶丹讲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缘由和平等友好的政策,希望能得到小叶丹的帮助,小叶丹被深深打动了,两人决定,在此结义为兄弟。当时,小叶丹派人去村里找了一只鸡,没有酒,就在彝海中,舀了两碗水,以水代酒,将鸡滴在水中,刘伯承、小叶丹两人一饮而尽,结拜成为兄弟。“结盟时是以水代酒,但后来还是喝了酒的。”沙马依姑说,结盟的时间,已经是傍晚太阳偏西了,刘伯承决定返回大桥,同时邀请了小叶丹和沙马尔各等彝族兄弟一同前往。当晚,大桥镇的酒全部卖光,所有人共同庆祝彝海结盟分别之际,刘伯承送给小叶丹12支步枪,还有他贴身的一把手枪,小叶丹则将自己的一匹骡子送给了刘伯承,并派出沙马尔名等人,护送前行,一直安全通过彝区。此后七天七夜,红军大部队也全部通过。沙马依姑说,这些年来,他将爷爷见证过的故事,讲给每一位来到纪念馆的游客听,有时候一天连讲几场,讲得口干舌燥,“只要大家愿意听、喜欢听,我会一直讲下去。”

彝海结盟的历史意义

回到家后我们进一步的查找了有关于彝海结盟的资料.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时期,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决议案和宣言中就提出了以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民族团结、自治为核心的民族政策与纲领。30年代初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和宣言中,一方面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的民族压迫政策;另一方面主张消灭一切民族间的仇视与成见,提出了各项民族政策:主张民族平等、团结、自治,特别注意民族区域内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的提高,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任用当地民族干部管理自己事务,坚决反对一切大汉族主义倾向等。在当时革命斗争处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党的领导人已认识到民族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其各项民族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和拥护。他们热情支持和参加革命斗争,使中国革命同各少数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反对共同敌人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红军长征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分别通过了苗、瑶、侗、水、布依、土家、仡佬、白、纳西、彝、藏、羌、回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在长征中共走了371天,其中在藏、苗、彝、回、瑶、壮、侗、水、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就达125天,占全程总日数的33.7%;红二、四方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行军时间更长,特别是红四方面军,仅在川、康的藏、羌民族地区滞留时间就达一年以上。30年代的少数民族地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加之自然环境恶劣,在这样形势与条件下,红军要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如果没有一套正确的政策,没有严格的纪律,没有艰苦细致的宣传和工作是不可能的。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发布了一系列的决议、指示和布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反对国民党的大汉族主义压迫,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帮助建立自己的政权,争取少数民族各阶层支持红军、参加革命斗争。彝海结盟就是党和红军执行民族政策,开展广泛统一战线工作,并取得成功的.


尾部_new_ggpx2


 课程数 [ 0 ]   总人数[ 0 ]   访问学习次数[ 0 ]  
在线人数[ 0 ]   当日登陆人数[ 0 ]   当前批次参训人数[ 0 ]  
主办单位: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学生联合会
承办单位:湖南开放大学
技术支持:湖南嘉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15386415940  
湘ICP备12002485号-1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