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51周年纪念日。
51年来,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从无人到载人,从单人到多人,从舱内到舱外,从地球到月球……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就。
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湖南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走向太空的第一步,也开启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征程。
回顾东方红一号诞生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的顺利研制和成功发射,离不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力支持和热切关怀。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彼时,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了人类第一颗和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各国也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航空领域的探索,一场你追我赶的太空竞赛由此掀起。
对于饱受战火蹂躏、深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道理的新中国来说,参与太空竞赛、发展航天事业,不仅是向外太空探索的科学研究,同时也是提升国际地位、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处召集中央书记处的全体成员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做出了发展航天和原子能事业的重大决策,中国研制火箭、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序幕由此拉开。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再次表达出研发卫星的迫切愿望,他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然而,发射卫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还需要设计卫星的轨道、建立地面观测网等。
由于当时掌握的技术有限,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航天对于我国来说,犹如古代嫦娥奔月的故事一样,始终只是一个神话。
科研人员在厂房内测试东方红一号卫星 。
然而,眼前的困难并不能消磨掉中国人研发卫星的意志和决心。在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支持下,中国航天人埋头苦干、矢志拼搏,用智慧和汗水在我国尚属空白的航天领域上一笔一划进行书写。
在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要搞卫星研制的15年之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从位于甘肃酒泉的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由电子复合音模拟的铝板琴在太空演奏出的《东方红》乐曲,通过20.009兆周的频率向全世界播送,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那一刻,中华大地为之沸腾。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从东方红一号开始,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航天飞船、第一颗导航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一艘货运飞船……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不断刷新航天事业的高度。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句豪迈的诗句不再只是充满才情的想象,而是中国航天的真实写照。
2020年12月25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韶山顺利完成交接,并长期展陈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这是对关心和支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好的告慰。
湖南与我国航天事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耗时20多年、举全国之力构建的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民生等多个层面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
2020年6月23日上午9时43分,搭载北斗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北斗梦圆的背后,湖南贡献了巨大力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是湖南益阳人,国防科大北斗科研团队是北斗工程重要研发团队之一,华菱线缆、湘潭特种线缆、衡阳恒飞线缆等湖湘企业为运载北斗卫星的长征系列火箭提供了点火线缆、特控线缆,长沙和岳阳走在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的前列……
而仔细翻阅中国航天史,我们会发现更多惊喜。
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张履谦,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嫦娥工程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谢更新……这些耀眼的航天领军人物都是湖南籍。
不仅如此,作为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国家队,国防科技大学深度参与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中,国防科大于起峰院士课题组设计出基于视觉引导的月面采样位姿测量方案,助力我国顺利完成首次机械臂表层月壤自主采样;以罗亚中教授为带头人的国防科大载人航天任务规划与系统仿真课题组针对上升器与轨道器(含返回器)的环月交会对接任务,研制了相关模型和软件,为成功完成“太空之吻”提供技术支撑;张青斌团队研发的嫦娥五号返回器降落伞减速段飞行管道仿真分析软件,首次应用于嫦娥五号的搜索回收任务。
国防科技大学北斗科研团队。
凭借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多年来,湖南承担了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等一系列国家航天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工程。
中南大学、湖南中创空天承担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环筒、薄壁等超大型铝合金结构件研制任务。
江南工业集团承担了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航天座椅缓冲器研制任务,保障了历次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长沙湘计海盾研制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和人机交互信息设备;湖南航天环宇、湖南顶立科技研制了我国航天器所需要的数传天线、收发信号馈源和热工装备;中电48所、景嘉微电子、株州时代橡塑、衡阳凌云特材、衡阳星鑫绝缘承担了长征系列火箭相关电子传感器、图形处理芯片、结构材料、绝缘材料研制任务;长沙天仪研究院、湖南航升卫星是我国商业航天的重要参与者,已累计发射各类卫星近20颗。
湖南,为中国航天贡献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51年间,中国航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51年前,那个名叫东方红的卫星,在黑夜中擎起了一把照亮我国不断向外太空探索的火炬。